一
唐贞元年间(785-805),科举落第的贾岛在长安过着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的苦吟生活。
此时的诗坛,韩愈倡导 "文以载道",孟郊践行 "苦吟求工",形成了 "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创作风尚。
贾岛作为 "苦吟派" 代表,常在市井中沉迷诗句推敲,而他骑驴赋诗时的一次 "撞马事件",意外催生了中国文学史上关于 "炼字" 的经典公案。
二
据宋代阮阅《诗话总龟》记载,,得句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却在 "推" 与 "敲" 二字间犹豫不决。贾岛某日骑驴构思《题李凝幽居》
他边吟边伸手作推、敲之态,不慎冲撞了时任京兆尹的韩愈仪仗。
差役将其带至韩愈面前,贾岛如实以告:"始欲着 ' 推' 字,又欲着 ' 敲' 字,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韩愈听罢不仅未怒,反而沉吟良久道:"' 敲 ' 字更佳。月下敲门,以动衬静,方见幽居之妙。"
两人竟在马前讨论起诗法,韩愈更邀贾岛共论诗道,结为忘年交。
这段 "推敲" 佳话经《唐诗纪事》传播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 "炼字" 的典范,甚至衍生出 "推敲" 一词,专指文字的斟酌锤炼。
三
《诗话总龟・卷十一》原文
"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作 ' 推' 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 推 ' 字与 ' 敲' 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 敲字佳。'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
《唐诗纪事・卷四十》补充
"岛字阆仙,范阳人。初为浮屠,名无本。后遇韩愈,教其为文,遂去浮屠,举进士。当其苦吟,虽逢公卿贵人,皆不之觉也。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街,俄被左右拥至尹前,岛具言推敲之意,尹笑而释之。"
两段记载清晰还原了事件的戏剧性过程,既展现了贾岛 "苦吟忘世" 的诗人特质,也体现了韩愈作为文坛领袖对后学的包容与引导,成为唐代 "以诗会友" 的典型场景。
展开全文
四
贾岛早年为僧,还俗后科举不顺,苦吟成为他在诗坛立足的生存策略。
唐代科举 "以诗取士",炼字能力直接关乎诗作优劣,这种制度压力催生了 "两句三年得" 的创作生态。
贾岛的 "推敲",本质是科举竞争在诗歌创作中的微观投射。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强调 "词必己出"" 陈言务去 ",这种追求在诗歌领域表现为对炼字的极致讲究。
" 推敲 "之争表面是一字之选,实则是" 自然天成 "与" 人工锤炼 "的美学博弈。
韩愈选择" 敲 "字,暗含了" 以人工之美显自然之境 "的诗学观念,与他" 文从字顺 " 的主张一脉相承。
在唐代,诗歌不仅是艺术,更是文人交往的 "社交货币"。
贾岛通过 "推敲" 事件与韩愈结缘,从 "冲撞官轿" 的罪人变为 "共论诗道" 的座上宾,展现了诗歌在文人社交中的独特功能。
这种 "因诗得贵" 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寒门诗人投身苦吟行列。
五
"推敲" 一词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核心术语,明代胡应麟《诗薮》专设 "推敲" 篇,探讨炼字对诗意的提升;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则警示:"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辩证看待炼字与自然的关系。
宋代以后,"推敲" 故事被编入蒙学课本,成为儿童学习炼字的入门案例。
《三字经》注释本特意引用此典,强调 "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现代语文教材更将其作为 "炼字赏析" 的必修内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习者。
如今,"推敲" 已超越文学范畴,成为日常用语中 "仔细斟酌" 的代称。
商务谈判中的 "细节推敲"、法律文书的 "用词推敲",皆源于这个千年典故,体现了中国文化对语言精准性的不懈追求。
贾岛的 "敲" 字穿越千年仍被称道,可见真正的匠心,永远经得起岁月的推敲。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