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七
拼凑嫁接的
“古有岐伯,黄帝至岐见岐伯”。
《考注》一书考证,陕西最早的论证歧伯在岐山的著作并不是1992年的《周原医粹》,而是清代陕甘分治后第一部陕西通志《乾隆陕西通志》。该志中的“古有岐伯,黄帝至岐见岐伯”也标注引自《路史》,《路史》原文无此句,系作者将《路史》中分别位于不同篇章记写歧伯与另一历史人物的话语“拼凑嫁接”的“新”《路史》“原文”。《考注》一书通过分析该志记写周先祖不窋及当时姓氏类、当地县志等记载推考反证,陕甘分省是歧伯籍里产生分歧的历史原因。
成果八
“岐伯姓岐,乃因山得姓”。
这句“岐伯姓岐,乃因山得姓”是陕西岐山另一条非常有“权威性”的论证,不是出于古籍记载,而是陕西岐山学者邀请当今学者考证宋代《广韵》,自已总结出的话。《考注》一书认为,是考证者不懂古代辞书字典的撰写规律,将《广韵》记写“岐”姓,所列举的例子“黄帝时有岐伯”与互不联系的记写岐州内容,错误联系,误以为岐伯与岐州一样,也是因岐山而得的名。详见第三期专载
成果九
山字旁岐伯为周文王,
医祖歧伯之歧为止字旁。
《考注》查考最早记写医祖歧伯的《黄帝内经》等一百多部著作,发现医祖歧伯之歧原为止字旁,山字旁岐系从晋代之后就开始做为歧字的通假字。各种正反证据证明很有可能是曾在陕西岐山生活过的另一非常有历史影响力人物与医祖歧伯名字“重名”从而导致从清代至今不断“论争”医祖歧伯籍里的最根本原因。《考注》一书最终找到了多项山字旁岐伯为周文王的证据。详见第四期专载
成果十
歧姓源流考证:
在找到周文王为岐伯这一关键证据后,《考注》一书进一步梳理历代姓氏类古籍关于歧姓源流的记载,发现汉代到宋代记写歧姓源流只有“黄帝师歧伯之后”一说,从南宋郑樵的《通志》才始有“文王支庶留岐,故为岐氏”一说。认为后者是受周文王与医祖歧伯名字“乌龙”的又一影响。《考注》一书的这一推论,得到清代著名姓氏学著作《姓氏寻源》的“认同”,《姓氏寻源》:“夏桀臣岐锺戎,岐姓不始自文王,宜以圈称说为是”。该句所记“圈称说”,指的是汉代圈称所著《陈留风俗传》所记“岐……黄帝臣歧伯之后”。
成果 十一
其它错引误用史籍的例子:
《考注》一书,对甘肃庆阳、陕西岐山其它错引误用史籍的情况及其原因,也做了深入考证。其中最代表的例子为两地“断章取义”《通志》、甘肃庆阳错误“拾遗”《资治通鉴》等。
成果 十二
歧伯文化遗迹古籍记载:
此次考证,查索甘肃庆阳县志2部、府志4部、甘肃通志7部(含分省前5部);陕西岐山县志6部、府志5部、陕西通志7部(含分省前5部);河南新密县志3部、府志3部、河南通志7部;四川盐亭县志5部、府志4部、河南通志3部。
歧伯历史遗迹记载如下:甘肃庆阳有万世医宗坊1处、歧伯庙2处,药王宫1处,药王庙1处,药王洞8处,药地峪1处,药王匾1处。河南新密只有1处药王庙,但所奉药王为勾芒、祝融、风后、力牧,不是歧伯。四川盐亭、陕西岐山两地县志、所在府志、省通志无任何有关歧伯记载。
部分图片来源:庆城县人民政府官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